王喜富:开创智慧物流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8-1-22 16:57:2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导语:现代社会中,交通运输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交通运输不仅指代了人出行的方式,而且包含了产品、生产资料等物的运输和流通。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物流领域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怎样推动物流运输管理、调度的现代化?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物流工程系系主任王喜富教授,用三十年的不懈探索给出了答案。

  1963年出生的王喜富是赤峰人,现任交通大学物流工程系系主任,曾担任系统工程与控制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物流工程、系统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从198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矿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以来,他与物流运输结下的不解之缘已经超过了三十年。

  王喜富介绍说,他从参加工作起,研究方向就是运输系统工程,1993年获得中国矿业大学交通运输硕士学位,2000年6月获得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也都集中在了运输系统工程领域。2000年8月到2002年4月,他在科技大学做运输系统工程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多年的学习和探索,不仅为他的研究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使得他在专用铁运输领域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

  铁运输一直是物流运输的主力,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其管理和调度都需花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并且工作繁重,存在着信息滞后、数据失真、决策不明等现象。为改善这些现象,使之与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相适应,王喜富教授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将铁运输信息化划分为生产管理、调度指挥、安全应急、资源管理以及车、机、工、电、辆等诸业务的多个管理系统,并进行系统集成,细化有助于更好地分工合作。为促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最新技术的基础上,他又综合应用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和计算机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了计算机在铁运输应用中的效率及效益问题。

  在此方面,王喜富的多项研究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也为铁运输系统实现自动化及智能化提供了多种新的手段及方法。凭借着在此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王喜富教授获得了多项科技验收鉴定及省部级科技进步。

  成绩没有让王教授止步不前,而是敦促着他向另一座高峰——运输与物流领域发起了“进攻”。物流指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相关概念最早形成于美国,并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而为大众所熟悉。

  王喜富的研究就主要集中在对现代物流运输体系、现代物流信息化和铁物流三大方向上。针对铁物流领域信息资源分割、信息孤岛大量存在、资源获取与可用性差、信息交换及共享十分困难等情况,他开展了“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及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课题,在项目前期有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了信息资源的分类、收集、组织、描述、管理、、分析、显示、客户化服务等等关键技术,进而构建起了面向铁物流的资源管理系统。他的努力极大提高了基础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性、集约性、协同性和有效性,支持了铁物流业务的高效运营与优化。

  “我们国家的主要运输方式有5种,包括:铁、公、水运、航空、管道运输。运输方式多种多样,注定了必须要对其进行统筹和优化配置,所以我们必须综合利用所有资源,以达到多种运输方式的协同优化目的。”谈到这些年来所做的工作,王喜富如是说。多种运输方式的统筹布局及合理利用资源,是未来综合运输领域发展的方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78年美方提出的传感器网络概念。物联网实际上包含了对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人机之间、人与人之间等各种“主体”之间的互联,为运输与物流行业提供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在运输与物流领域,RFID及传感网在国内已经有了一些应用领域,但其理论支持、技术基础还不是很成熟。

  王喜富说:“以邮件为例,一般邮件在运输过程中的状况很难被了解到。但是现在,通过为邮件装上智能芯片,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邮件的输送信息。以此来推,在我国南海等比较偏远但又的地区,我们无法实现对其往来船只进行,现在物联网就能够帮助我们达成目标。”因此他以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为切入点,开展了大量为物联网实现而进行的前期铺垫及基础研究工作。

  现代物流是物联网相关技术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之一,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现代物流的全过程中来,与现代物流技术有机的结合从而形成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技术体系,可以有效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将带来物流产业一次全新的技术变革。因此,物联网的应用,不仅是物流企业集约化发展的需要,也代表了物流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和增业竞争力的需要。

  王喜富的工作主要是在“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中,针对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业务体系和业务流程改进与集成、平台体系架构、信息协同管理和应用关键技术等领域,展开了大量研究,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相应的技术基础及配套政策和规范。

  除此之外,王喜富还在《智慧物流物联化关键技术》(大数据与智慧物流系列丛书)一书中,提出了物联网下智慧物流信息技术体系,结合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模式,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物流业务体系,构建并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建立了智慧物流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式和机制。而且结合智慧物流系统集成及运营组织管理需要,为我国物流企业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

  “互联网+物流”的本质是物流行业经过互联网后的在线化、数据化,其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其所依赖的新基础设施,可以概括为云(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网(互联网+物联网)、端(直接服务个人的设备)三部分,这三个领域的推进将决定“互联网+”计划升级物流产业的效率和深度。对于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未来,王教授在“现代物流与物联网”课程中展望:2015年-2020年是导入期,随着传感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无线传感技术的发展,物流业务全球化管理,信息平台式互通,实现物体互联;2020年-2025年是成长期,伴随声、光、机、电移动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将全面运用物流作业系统与全自动和智能化,从而实现物联网的半智能化;2025年以后,物联网将进入发展期,逐步智能化,远端和控制完全智慧的物流运作体系将逐渐形成。关于未来,他满怀信心。

  有数据显示,对未来信息技术,现在人们能够理解和掌握的仅占到1%,发展前景极为广阔。而要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思维上的变革首当其冲。随着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物流业开始向现代物流业转型,智慧物流应运而生。可以说,智慧物流是在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背景基础上,满足物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产生的物流智慧化结果。

  王喜富指出,因为数据贯穿在整个物流过程中,是物流过程智慧化的重要部分。根据变革现有的数据分析方法与模式,通过大数据进行智能化、决策化的管理与控制,有利于实时掌控物流业务环节的全面大数据,提高物流运营管控效率。因此研究大数据技术在智慧物流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物流行业迈入更高层级奠定基础。

  为推动行业的建设与发展,这些年来,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共承担科研项目120余项,并先后参加诸多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如“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其中“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际贸易商务协同服务系统研究与开发”尤为引人注意。该研究的内容包括物流业务协同机制与模式、功能协同管理、业务体系及流程协同管理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贸易企业的业务为主体,形成与生产企业、物流企业、货运代理企业之问的信息协同,进而实现贸易企业、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等业务主体的信息共享与集成的全过程优化,最终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目前,王喜富在研的科研项目仍有10余项,还有多项研究通过省部级鉴定。专注科研工作的同时,他笔耕不辍,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50多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检索。出版专著12部,并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10项,市局级科技进步10余项。除此之外,他还兼任了福建省“一带一”建设高级顾问、科技部现代服务业领域评审专家、智能交通领域评审专家、新疆九洲恒昌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高级顾问、《铁报》编委会委员、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核心专家、中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学会常务委员、澳门素质发展科研团队客座研究员、《物流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及《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编委等,为行业的整体发展和应用做出了巨大努力。

  面对荣誉,王喜富说得最多的就是:“成绩不只属于我个人,而是我们团队整体的。”他的团队——物流工程系组建于2011 年,目前有教职员工10 人,其中教授3 人,副教授4 人,3人;具有博士研究生21 人,硕士研究生35 人。正是他们与王教授一道,在我国的运输与物流行业领域一前行,一收获。他们身体力行推动着行业的数字信息化发展,为我国的“智慧物流”开辟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