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宏观经济> 文章内容

郭田勇:金融宏观调控转变的方向与重点

※发布时间:2016-1-6 14:29:5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摘 要] 我国宏观调控改进的重点是创新并综合使用多种政策工具;进一步疏通金融宏观调控传导机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需要与金融相结合,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也要健全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预警和评估体系,为应对金融风险的爆发采取预防措施,确保金融市场风险的整体可控。

  [关键词] 金融宏观调控;转变方向;金融

  [中图分类号] F123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效果初现,第三产业增长较快,高新技术行业快速发展。但“三期叠加”效应明显,最近公布的第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出现“破七”,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凸显,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如通货紧缩风险、制造业发展遇冷、金融风险不断加大、市场投资增长趋缓等诸多问题,宏观经济活力不足。面对这一形势,积极调整改进金融宏观调控,完善间接调控方式,创新调控工具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金融宏观政策调控方向发生转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符合我国市场化的大方向。过去,我国宏观调控的行政性、计划性色彩浓,通常由中央银行贷款规模和贷款指标,并对存贷款利率进行。为市场化要求,我国的宏观调控也应由直接调控为主逐渐转变为间接调控为主,让市场取代计划在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以使政策体系逐渐完善,政策目标更为明确,调控工具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使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得以发挥。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表现之一便是金融。自2015年10月24日央行放开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标志着我国的利率管制已经基本放开,利率市场化进入新的阶段,充分体现了我国推进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促使我国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近年来,经济方面,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一带一”战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筹建等表明国际经济格局不断变化,世界经济形势更加扑朔迷离,这对我国金融市场、进出口的稳定带来更大的压力。2015年前三季度数据经过季节调整后显示,随着经济“新常态”出现,我国出口同比下降1.4%,进口同比下降16.7%,贸易顺差占P的比率从2007年的7.5%降低至今年的3%,出口创汇的能力下降,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降低。外汇储备方面,我国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市场各方存在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加上强制结汇制度的取消,资本外流压力持续增大,引起外汇占款增幅不断降低,这也导致央行传统的依靠 “双顺差”形成庞大的外汇储备,进而实现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难以为继,亟需创新调控工具,进一步拓展和优化基础货币投放渠道。

  第三,货币政策也要承担结构调整的功能。从传统宏观经济理论来看,货币政策是一种总量型的需求管理政策。但在实践中,特别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通过开展各种定向操作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成为主要经济体央行的新动向,意在引导资金通过信贷等途径流向实体经济及其特定领域。利率管制的基本放开,增强了利率的价格杠杆功能,能推动有限的金融资源流向真正有资金需求和发展前景的行业、企业,优化了资源配置。

  特别是我国,正处于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连续的关键期,一方面财政政策受制于财力所限,难以调控到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间接融资是目前社会资金配置的主渠道,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高,央行的相关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向有指导作用,因此放开利率管制等金融宏观调控手段可以为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筛选支持的行业、企业提供更大空间,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发挥金融调控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很有必要。

  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仍然以间接融资占主体,银行的“惜贷”和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畅导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难以真正实现扶持中小微企业的目的,中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因此,当前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创新。

  基于以上分析,金融宏观调控进一步改进很有必要,笔者认为,下一步我国宏观调控改进的重点应当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新并综合使用多种政策工具

  通过金融,放弃直接调控的措施,需要寻找实现间接调控的工具,即弥补中央银行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即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对解决流动性不足问题的不利。此外,我国外汇储备的减少,产生流动性缺口,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没有条件之后,需要创新政策工具。由于需要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在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对金融工具的使用提出精确且灵活的要求,因此更要重视创新和综合。

  2013年以来,央行进行了不少创新的尝试,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完善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形成,通过常被借贷便利(SLF)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保持中性适度的流动性水平,通过抵押补充贷款(PSL)投放基础货币以图引导中期利率。

  2014年末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多次实施“降准+降息”政策,以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和小微经济的发展。但从实际效果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而且考虑到物价水平约束,2015年9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6%,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1.5%,通货膨胀率已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目前利率继续下调的空间逐渐缩小,单一依靠降息或降准的货币政策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因此需要多种政策工具的综合使用。

  最近来说,央行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即商业银行使用现有的信贷资产质押给央行并获得新的资金。在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实体经济发展困难的时期,这一工具既进一步完善流动性管理的手段,可以应对剧烈的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造成过度影响,又可以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盘活银行存量信贷资产,同时,利用这一工具还可以定向支持三农、中小企业的发展,引导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尚待解决的是判定信贷资产的评级标准。通过侧重于精准有效地操作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

  总而言之,要综合使用多种政策工具并不断创新,以营造促进经济发展的调控。

  二、进一步疏通金融宏观调控传导机制

  当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渐趋完成,央行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确保政策的顺利传达,提高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

  传统的央行直接决定存贷款规模、利率的方式将告一段落,未来,需对基准利率的设置和选择进行探索。国际上主要以市场基准性较好、便于中央银行操作、政策传导效果较好的同业拆借利率和回购为主,但在我国,欲以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作为基准利率,仍有问题存在。举例来说,2013年6月,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激增至13.44%,而下游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并未水涨船高,说明虽然金融市场价格在发生波动,但对银行相对封闭的存贷款体系影响有限。央行制定的引导性政策传导不通畅,是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在银行总负债中占比高,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银行对存贷款定价自主性大,因而降低了对货币市场利率的依赖程度,鞭长莫及。

  今年央行频繁运用“降准”和“降息”,货币政策发出的信号未能良好地反映到中长期固定收益市场利率,对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的影响不如预期,没能良好地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

  通过积极试点大额可转让存单(CDs)等新型货币市场产品可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货币市场发行的金融产品,将存款存单化,利率由市场决定,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关联度较高,当商业银行存单的比重上升时,央行通过调节SHIBOR对下游商业银行的价格形成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进而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

  构建和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引导调控整个市场利率,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提高各金融产品的关联度。同时,在放开利率管制后,资本充足谋求利润的大银行利率上浮有限, 市场规模有限的小银行上涨幅度较大,差异化的利率格局基本形成。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到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等的市场利率,乃至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形成以市场为主体、央行为主导、各类金融市场为主线,辐射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形成、传导和调控机制,使得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和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

  三、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需要与金融相结合,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

  理论上,通过央行推出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实际上,经济下行期中,我国利率曲线呈陡峭化,长短期利率的信用利差不断加大,抵消金融宏观政策的调整效果,大量资金积压在货币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乏力,尽管货币政策不断松动,但政策效果不甚理想。

  2015年10月底央行投放货币量大,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隔夜拆借利率不到1.9%,中、小、微型企业贷款利率仍达到8%。经济下行期,金融机构对风险的偏好程度降低,有这么几个原因:由于金融机构同中小微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难以了解中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和履约状况;经济下行期对中小微企业的经营能力、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容易出现经营不景气;缺少合格有效的;中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率高,缺乏专门的评级机构。金融机构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弥补贷款风险。

  因此,仅仅依靠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将独木难撑,调控应当与我国金融相配合,通过来增加和优化金融供给,形成协同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相互抵消、相互制约的现象,以使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位,缓解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引领新一轮的创业创新的浪潮。

  通过建立风险偏好高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标准大幅降低,同从事中小微企业贷款的普通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尴尬, 有可能出现政策套利和风险。

  因此,要彻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要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深化金融。

  加快引进民间资本,推动民营银行、中小商业银行落地,利用民营银行商业化的服务,以客户为中心,主动寻求客户资源而非坐等顾客上门,能灵活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通过创新满足顾客对服务的需要。同时,民营银行经营管理成本较低,又较了解当地企业的经营状况,能够弥补国有银行贷款的问题,将资源配置到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中小微企业中,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通过金融,推动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发展,推动混业经营十分重要。《中华人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商业银行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间接融资使商业银行风险和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商业银行贷款给中小微企业的积极性。通过推动混业经营,允许商业银行采用例如硅谷银行的经营模式、或设立子公司进行投资的方式,定向直接投资到特定中小企业,突破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一方面将资金贷款给企业,另一方面认取股权以便在退出时获利,提高收益的同时降低风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总之,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转变方向的重点是创新并综合运用多种数量、价格政策工具,构建完善政策利率体系,进一步疏通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将宏观调控与金融相结合,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也要健全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预警和评估体系,为应对金融风险的爆发采取预防措施,确保金融市场风险的整体可控。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来源:行政管理)

推荐: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