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宏观经济> 文章内容

北大经济学教授海闻:中国经济问题是两个阶段的叠加未来P增长可重回7%

※发布时间:2017-10-17 15:17:1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海闻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处于企稳向好的阶段,而且在未来几年内,P增长重回7%并不成问题。

  近年来,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与预测,“新常态”成为运用颇多的词汇。无论是对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告别,还是对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预告,“新常态”已经成为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尽管模糊却而不失准确的描述。

  近日,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海闻在一场智库报告中做了“中国经济新周期来临?如何判断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主题。在他看来,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处于企稳向好的阶段,而且在未来几年内,P增长重回7%并不成问题。

  海闻在报告中表示,微观经济看的是产业利润率,而宏观经济看基本指标,这包括P增长、物价稳定、失业率、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因素。他表示,中国失业率问题不大,原因是统计方法存在问题。在失业率统计上不把农民工的失业作为统计里面,理论上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真的是农民,如果有土地则不存在失业。然而中国目前的状况,农民不再是单纯的农民,农民工的失业水平应当是衡量中国经济的重要指标,在这里面中国统计里没有反应。

  在另一个指标,国际收支平衡上,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包括俄罗斯,它们的经济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际收支平衡所造成的。而我们现在所关心的更多的是P增长的问题。目前来讲,中国的P连续5年下跌,并且低于8%。海闻表示,“保八”曾经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底线,P高速增长伴随着迅速的城镇化过程,带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产生的就业问题。根据宏观经济学里的“奥肯定律”,P每降低一定比例,失业率也相应提高一定百分比,因此“保八”曾经是就业的一项标准。而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存在,没有人再梦想超过8%,目前的情况是甚至低过7%。

  海闻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短期来讲,中国经济发展会不会继续下跌;第二,长期来讲,中国经济发展是不是进入了所谓的“新常态”。海闻总结,中国当下的宏观经济的波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市场经济不可克服的矛盾,其中之一就是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历史上任何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有这样一个经历,中国从以来,也在经历这样的周期。在海闻看来, 2008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周期到现在并没有结束,这个周期比较长。相比之下,美国的情况是经济复有起色。原因是美国是自然的经济周期,前几年没有中国好,现在正在往回走。而中国在2008-2009年期间给了很强的干预,延缓了该需要的调整,从而造成了更多的产能和需求方面的不均衡。第二个原因,中国刚好到了中等收入的水平。中等收入陷阱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开始缺乏经济发展的动力,原因是工资涨上去了,没办法跟低工资的国家在成本上竞争。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转移,同时在尖端科技产业方面又不如发达国家。有人把关键放在收入上,但是事实上关键应当在产业结构上。两个问题的叠加,就好比一个人在患了重感冒的同时,感染了肺炎,因此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回复。

  海闻表示,从宏观经济周期的角度来讲,每一次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都包括经济的衰退、底谷、复苏以及顶峰。从1978年到2016年,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曾出现过3次“底谷”,分别为1980年代初、1990年代初和1990年代末。这并不是过去增长中的第一次下滑,几乎每8-10年中国经济增速就会下滑一次,而这已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次周期,因此并没有值得的。

  海闻介绍,中国在80年代初,为解决温饱问题,农业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而当解决了温饱问题,就需要有一些最基本的消费品,因此80年代拉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就是诸如收音机、自行车、手表、服装等轻工业。到了90年代初,中国又产生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拉动经济的主要是耐用消费品。90年代末,耐用消费品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又开始被住房和汽车拉动。而现在住房和汽车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新的需求是什么,这就是中等收入的结构转型过程。当前经济的增长点之一,将会针对人们对健康、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方面的需求方面展开。

  在中等收入陷阱角度上,海闻表示,虽然现象上出现了收入上的分配差别,但是实际上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的问题。经济发展以后,需求在不断提升,但是产业结构没有及时跟上,这时候就缺乏新的增长动力,同时还会出现结构性的需要。差距扩大,就是结构上的失业问题。而这背后又是教育与科研的滞后。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像新加坡、韩国以及我国地区就没有经历中等收入陷阱,原因是它们在经济腾飞的同时,非常注重教育与科研的发展。

  海闻坦言,我国当前的问题,从短期来看,不是单纯的宏观周期问题,亦不能用单纯的宏观政策解决,每个地区不一样,每个产业不一样。货币增加了以后,并没有流向需要货币的地方或者产业,反而流向了不需要货币,已经有通货膨胀的地方。但是不增加货币供给也会有代价,有些缺钱的地方雪上加霜。所以现在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提出要供给侧。中国的经济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供给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化来做,对当地产业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从而才产生不需要的产能过剩,而需要的产能不足情况。

  海闻表示,影响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第一个是消费,第二是投资,第三是进出口。从数据上看,我国消费增长增速增加,消费与去年同期增长是提高的,消费在加速增长;投资方面,我国今年1-6月份数据也略有增长,除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去年同期在增长,其中第三产业增加较快;进出口数据方面则变化明显,今年上半年比上半年同期,进出口均在增长。从宏观经济来讲,今年上半年跟去年相比是在回升,至少现在是止跌回升。

  另外,目前从中央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上看,财政支出方面,上半年增加15.8%,同比去年力度增加;同时货币发行同比减少,但是幅度不大,基本上符合中国对于继续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操作。

  此外,海闻介绍,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过去半年内我国第一、第二产业增速同比去年均有提升,第三产业略有下降,但是总的来讲,在实体经济,特别是农业以及制造业方面的增长率是在提高,尤其是在工业以及交通运输方面的增长较大。此外,2016年1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是108.4,今年6月份的时候是113.3,消费者信心在增加;2016年12月的经济学家信心是88.3,现在是95.5,说明经济学家也乐观了。客观指数上,包括其他宏观经济先行和滞后指标,都在向比较好的方面前进,表明这一次的中国经济衰退正在向好。同时上半年的P增长已经达到6.9%,比去年同期是增加的。

  海闻坦言,总体来讲,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指标,可以看到中国这一程的经济周期正在企稳向好。海闻表示,在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还会达到7%以上,能不能超过8%,也是有可能的。对于未来十年的发展,海闻也是持乐观态度。他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不一样:第一,是中国还在发展中,处在起飞阶段,且并没有结束,因此快速的增长是正常的,“一旦起飞的时候就停不下来”;第二,中国是转型中国家,还有很多可以发展空间;第三,是中国有大国独特的特点,中国本身拥有很大的市场,这可以解决许多国家在增长停滞时所面临的问题。

  前海传媒会以深圳、珠三角为初始面,密切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追踪世界经济和金融投资动态,提供财经新闻和政策解读,把握趋势,塑造财富伦理,普及商业文化。

  推荐:

  

关键词:中国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