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分析> 文章内容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如何既接“地气”又接“仙气”?

※发布时间:2017-6-18 18:59:4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导语:由上海交大安泰EMBA汽车行业协会、法国马赛KEDGE商学院中国校区汽车行业协会与《电动汽车时代》共同主办的《新能源产业链生态圈如何破局“智能化”瓶颈 主题沙龙》,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力图聚行业专家、学者和从业者之智慧,共同思考和探讨在智能化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基础-充电桩商业模式及其发展径。旨在通过智者思想之火花,传递产业发展的新思和新想法,让每个发展中的企业在快速奔跑的同时,关注新技术、新模式和新生态的变化,拥抱变化跟上创新步伐,在新一轮新能源汽车的争锋中立于不败之地。

  钱蕾(电动汽车时代联合创始人):以下为上海挚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黄志明博士为我们分享,他分享的题目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如何接地气又接仙气?”

  黄志达:非常感谢洪源会长请我到交大来和大家交流一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对充电桩的一些业态理解,本来是吴老师和大家讲更多的宏观和产业发展,今天我在前面开场把一些对汽车行业的理解带给大家,我本人就是来自于汽车行业,本科读汽车专业,1998年到上海大众汽车工作了十二年,后来读了博士,也是研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模式。2010年以后感觉到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非常有前景,后来和一批小伙伴们创业,一块创业了上海挚达科技。

  我们先看一下大家为什么会关注新能源汽车,包括新能源汽车带来的一些变革,因为我们觉得首先根源是因为我们的时代,以及我们汽车整个产业发生了变革。题目是洪会长起的,我回答一个问题四个字“”,怎么接地气,接仙气,我的答案就是“”。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大家都很清楚,电动汽车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以前大家说电动汽车到底技术径怎么样,以及对未来的前景各方面还是有顾虑,但是现在这几年已经越来越清晰了,最新的从2017年4月25号工信部发改委联合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新能源的销量要达到七百万台。今天上午我看了大众的说法,大众中国讲中国地区,到2025年左右要达到150万台,2020年达到40万台,2018年会推出十款电动汽车,讲电动汽车有些人觉得很热闹,但是到底趋势是不是已经确定了或者有些人认为是不是中国的企业在炒概念,大家不一定看好。

  实际上我觉得在海外,无论是在美国的特斯拉还是现在后发的,像德系的车企,这方面的认知这方面的步骤比我们还要坚定。我想第一个趋势电动汽车时代已经到来,前段时间看的上海车展,基本上每个展位上,每个主要车企都有电动汽车的布局。

  第二个放眼看看,除了汽车行业以外,我们看到了智能硬件、互联、人工智能的趋势的兴起,已经开始深入,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这方面任何事情,包括汽车,不管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任何一个硬件,手机、汽车,都会互联互通,未来形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些都是趋势。

  第三个大趋势,共享经济的到来,带动了共享出行。前几年我们看到了滴滴在中国一统天下,去年前年开始我们看到了共享单车的出现,现在也非常的热闹。这些东西虽然也有资本的一些过度关注,但是确实共享的概念已经深入。接下来我们的电动汽车共享化,我觉得这已经势不可当,只是说以什么样的形式以什么样的事件出现是一个特点。

  接下来我们看国家的大交通战略,国家大量发展交通行业,航空。接下来五年里面,我们国家还有73个机场投放使用,很多偏远地方三四线城市原来交通很不方便,现在通过大飞机到那边,可以大跨度的解决大的交通问题,同时大家都知道大飞机C919首飞了,这些都说明国家会通过投放大飞机,一千公里以上坐飞机,几百公里的范围坐高铁和动车,我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如果现在离开高铁我们的出行非常不方便,解决了很多城际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在城市里面,离开机场、离开高铁站以后,怎么打通这条线,打通一百公里到两百公里的程,电动汽车常有前途的。

  有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简单说我就是吃汽车饭的,因为我本科就读汽车专业,1993年到1998年,毕业以后到大众汽车装配桑塔纳三个月,在大众做了十二年,我造汽车,后来我读博士,我是研究电动汽车,我2007年开始就在同济大学管理学院读博士的时候,研究电动汽车发展的商业模式,整整十年过去了,我研究电动汽车的发展,研究完了写博士论文,那个时候很多人看不大懂,觉得不靠谱,毙了两回,我自己觉得很靠谱,就开始创业,创业就在汽车行业,所以我是一个吃汽车饭的。我个人感觉,我们讲的东西,外面都很热闹,一会儿新能源汽车很热闹,一会儿充电桩很热闹,但是是不是接地气,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这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这种白手起家的创业公司来说,走错一招可能公司就关门了,我们没有机会试大错,小错可以试试,如果方向错了,做了不对的事情,很可能就是,现在公司有两百多号员工,我们一直在琢磨的是,这个行业在变化什么东西,这个行业到底老百姓需要什么东西,真实的需求和痛点在哪里?我们怎么样持续性地竞争里的满足这些痛点,这就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我们把这些事情做好,我们自然可以把公司做好,如果我们炒概念,可能就没有明天。

  汽车行业的发展刚才讲了几个大趋势,还有人说汽车行业有四化,智能化、智能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顺序有一些区别,四化或者说汽车行业变革以后,我认为会产生三个万亿级的产业链,或者说产业集群。

  首先是造车,这是毋庸置疑的,以前做传统汽车的做新能源汽车,以前做互联网的也做新能源汽车,这是历史带来的机遇,但是谁成功不知道,到底是谁成功我们不好讲,但是确实是这样,从我们以前造传统汽车来说,我还做过发动机,我在做发动机的十年里面深刻感受到,中国的汽车和海外的主流车企平台,技术的差距不是缩短了,我认为是加大了。很多的合资品牌、很多的企业销售收入不得了,销售排名第一,但是技术储备和核心竞争力是拉大了差距,上海大众发动机所有的技术是来自于的,小修小弄可以在国内,我们的生产工艺设备绝大多数来自于,我们把它用好消化,但是核心的东西我们没有掌控。个人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是缩短和海外世界一流车企的差距,而是我认为差距还在扩大,因为人家的投入非常。

  徐和谊和有一个对话,他说我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有优势,资源投入和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好,但是他又认为很羡慕可以自己干,因为国有企业他们面临的东西是这样,这一任领导是他,下一任不一定是他,这一任领导可能说做发动机,下一任领导觉得太漫长了就不做了。很多技术和政策在很多企业没有办法延续下去,这是客观事实。在整车行业一个汽车开发三年到四年,一个发动机要开发出来,最少需要十年,谁能在一个上坐十年?很少。

  电动汽车时代到来了,为什么有机会了?电动汽车抛弃了我们最不擅长的动力总成,现在有了电池、电机,很标准,而且你不一定自己做,你买就好了,全球最好的电池公司,你去买就行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汽车本身做的更加互联网化,做的更加体验更好,怎么样和你的服务业态衍生,做这些东西就行了。

  我们确实要感谢一些科技部长万老师,我们沿着他的思维一直在思考这个行业的发展,他2007年的时候说,电动汽车要赶紧做。所以说中国造电动汽车,很多以前不能上公告的没有生产过汽车的,也拿到了许可证进入这个行业了。有些人是有不同的想法,有些人是认认真真造车,汽车行业带来的无人驾驶技术,这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第二个毋庸置疑是电池,昨天有一个兄弟讲某某公司要融资,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很大的电子公司,估值非常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么高的估值没见过,后面会不会还是这样的估值,他也不知道,这就是电池行业带来的机会,这个公司2011年成立的,六年多的时间,我认为这很好,说明新的汽车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我的老家福建,这个项目做的非常好。电池带来的包括电池材料性能提升、新技术应用,我认为电池还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包括氢燃料、石墨烯,这些都是一个很大的产业,相关产业是万亿级的。

  第三个,把其他归类为绿色出行行业,这里面包含了汽车的共享、充电、车联网、大数据,我把充电放在这里面,充电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觉得有些人充电是为了卖产品,有些人做充电设备是为了抢占车位,我认为充电的目的是为了让车跑起来,不是抢占车位和资源,我认为充电是一个出行的配套,如果车子不跑,我不要充电,如果车子买来以后停在那边,类似这样,就不用太多充电,如果没有充电桩出行就很困难,不仅是车的问题,和车的整体网络建设有关。我把汽车行业未来刚刚讲的四大趋势或者是其他趋势总结下来以后,我认为有三大产业链,万亿级的,整车、电池、出行。

  大众集团是去年全球排名第一的汽车公司,销售量1070万台,2016年的时候做了一个2025战略,提到大众需要从一个传统汽车制造公司,成为全新的移动出行解决方案供应商,为此大众要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企业,全球领先的无人驾驶公司和出行服务提供商。为此去年大众内部裁掉了三万人,我所在的上海大众汽车原来发动机厂的人拨出了一部分人,成立了电池车间,做电池后续的生产,上汽集团是上海最大的企业,也提出了分时租赁出行的重要性。

  这是我们所面临的大趋势,以及我们各个企业在做什么,我们还有很多像高总,来自于国内本土品牌,很多企业已经做了很长时间,待会儿高总介绍一下他们对这个行业的理解。

  我们讲完“顶天”,接下来讲讲“立地”,在这个大趋势下,对于我们来说,人家老问我为什么创业,我说我也不知道,但是回想起来,2003年到2005年在复旦念EMBA,很可能是读EMBA帮我播下了创业的种子,读博士以后开始实践我的想法。念EMBA之前,1998年毕业以后在安亭大众公司,以前去那边非常麻烦,如果我们住在青年员工宿舍里面,上班骑自行车,自行车也是绿色出行,虽然不是摩拜,是我大学里面骑了五年的自行车,我用搬家公司搬到了安亭,自行车是大众里面最破的车,这样的车没人偷了,很多外地人到上海工作以后,一有钱马上买新的自行车,立马就被偷了,只有我的破自行车没有被偷。骑自行车上班也挺好的,绿色出行。我们那个时候做过生产一线的组长,我们到周末的时候坐大众的班车,大清早进城去“上海”,到了市区以后租个房子就住在市区,我觉得这样过不行,可能会和外面的世界脱离掉,所以后来去考了EMBA,到了复旦念EMBA,念的过程当中原来思一直停留在工程师的思维,或者说我们的信息都在企业行业里面,我们要打开思,那个时候EMBA对我的很大,我感觉要学其他的东西,或者应该干一些自己能够在这个领域里面,能够有建树的事情,我觉得做任何事,大的趋势看到以后,怎么做很重要,这是EMBA教给我的。我讲两个案例,讲我的思考,不一定正确,我们做一个讨论。

  第一个痛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痛点,充电。没有电动车之前不需要充电,有了电动车之后充电甚至要先行,我们在2012年、2013年的时候讨论到底是先有充电汽车还是先有充电桩,有些人说我有充电桩,使用率只有7%,不能说我没有充电桩,使用者认为充电桩铺的不够合理不够多,后来2015年国务院召开会议,国务院制定了一个7,充电要先行,适度先行,充电相当于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完成中国在2020年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00万辆的目标,我们的充电设施一定要达到480万个,而且做的很好。我觉得这个政策制定的非常好,把480万根桩分区域,不是含糊的说要做多少根,但是不楚怎么落实。280万根在居民小区里面用户专用的,150万根是在单位内部停车场里面的专用桩,50万根是城市分散的公共桩,这中间还有充电站、公交车充电站,还有公共充电站,还有城际之间的高速公站。很多人强调充电站,特别是前几年,有一个争论就是充电桩的争论,第二个争论是桩铺在哪里,比如说某某企业做了一千根桩做了一万根桩,就上电视了上新闻了,但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很多事情到底这个国家,500万根,400万根,怎么做,这个做了很多研究,我们看到公共桩需要吗?需要。50万根,占了十分之一,但是就算我们社区里面是老百姓最需要的,280万根,有多少企业默默无闻攻280万根,所以很多人问我充电桩公司和别人有什么区别,要研究研究这个,老百姓需要的充电桩多做一点,这个研究和同济大学王灵(音)老师做过一个百人会的研究,包括在海外,70%—80%的人愿意在家里充电,当然也有很多没条件的,确实没车位,确实小区很紧张,没有电量等等。但是首要的如果能够在停留最长的地方,睡觉的时候,停留最长的时间小区里面,以及办公的场所能够充电,他是最开心的,我们讲客观事实,这是最开心的,如果这样不行,才会选择到的地方充电。

  我们晚上不管手机是不是电满格,一定会找一个插头把手机充电,第二天拿起来满格出行,如果今天打电话比较多,会找地方补电。在家或者单位是充电,以充满为主,平时在外面是补电,比如说在星巴克充电,特别是在上海非常好的条件。前段时间陪广州市的领导,广州没有阶梯电价,上海晚上十二点以后一度电只有三毛二,非常便宜。我们是一个民营企业,白手起家的企业,我们做不了国家的大规模投放,大规模投资,还有一些公司也做这个,星星充电也做的很好,我和他们比一下,我们是白手起家,但是我们想,我们做一些也需要,但是可能我们擅长的,或者我们能够做的,我们有一句话“打通中国社区的毛细血管,让电动车走进家庭”。

  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中国很需要实实在在的落地服务,有了痛点就要有模式,我们有家庭充电的痛点需要有人解决,怎么解决呢?要有一款好的产品,像互联网产品一样,和手机是的,外观是漂亮,和你的互动是强的,包括有蓝牙等等。另外要有好的落地服务,因为这个充电桩,我给你你也没办法用,你还要和物业沟通和电力沟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全部做掉,让用户方便的在家里充电,这是最需要的。

  所以说我们认为第一个充电痛点里面有不同的企业做不同的事,我觉得如果是创业公司,如果是白手起家的公司,更需要做一些接地气的事情,做老百姓需要的,这常重要的。

  接下来讲一下出行的痛点,从家出发,如果是上千公里,我们可能选择坐飞机,两百到一千公里选择高铁,到了机场落地以后,三到两百公里之间可能需要电动汽车,最后可以选择单车。讲讲我个人体会,吴老师说做这个事情要多和外面沟通,我做企业里面埋头在公司里面整天讨论产品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我原来自己认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应该是一线城市先开始的,确实是这样,因为有牌照,上海买电动汽车八万五千块钱的牌照就给你了,传统的汽车牌照要等很长时间,有些电动汽车卖的好,有些人先用电动汽车,特斯拉进入中国以后,我先买一辆特斯拉体验一下,我觉得挺好的,又有特殊政策,我觉得三四线城市是没有电动汽车使用的场景的,或者说比较慢,至少要一线城市弄完以后,再有性价比高的电动汽车跑。

  我去年下半年做了一个项目,出于情怀,我老家通了飞机,很多人可以坐飞机回老家,以前到上海要22个小时,现在坐飞机回去只要一个小时,到了那里落地以后很麻烦,因为一个地级市有十二个县,当地交通不能覆盖,没有地铁,公交车半个小时才来一辆,出租车不打表,上车就要谈个价。如果有电动汽车上飞机之前预约好,下飞机之后可以开,一分钟五毛钱,而且那个地方不大,二十分钟可以兜一圈县城,所以我发现三四线城市,由于大交通解决了,本身自己的公交系统非常脆弱,非常需要。北上广需要,但是三四线城市更需要,北上广的替代方式很多,你可以坐地铁。而且当地希望通过飞机引更多的游客过去,游客过去干什么?下了飞机如果去宾馆这条线就要租车,所以突然发现这是一个痛点,同时又非常需要。

  中国近两年每年有三十亿人次选择自驾游,以前的自驾游大家概念当中开汽油车开上几天,但是现在没人干了,太累了,现在冒出了很多公司,现在也有很多公司做绿色出行项目,我认为是好事情,包括车企本身,这些是车企出身的,也有很多当地的公交车公司,这几年受到滴滴互联网公司的冲击,生意也非常差,而且原来跨界的长途公司,由于高铁的出现他们也没生意了,市长就说了这些东西不要埋怨互联网,互联网肯定会你,你为什么不能做互联网的东西,你为什么不能做分时租赁,你为什么不能做网约车,你为什么不能转型。但是三四线城市养不起IT人员,根本没人愿意帮我们做,但是可以和有技术的公司合作,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机会,我们可以帮助这些想转型的国有企业转型,他们也有钱,他们会买车,我没钱,我只有技术,所以我要找有钱人,伴随有钱人共同成长。首先用技术帮助别人提升,这中间可以带动车企的产品,也可以带动充电桩的产品。

  实际上我们挚达开发了中国首个电动汽车分时租赁软件。2014年特斯拉中国首批充电服务专业提供商。2017年与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共同成立中国首个绿色出行生态链。我们现在在中国一百多个城市的覆盖。去年和上海市一起成立了绿色出行服务产业联盟。这就是我们简单的情况。谢谢大家!

  推荐: